玩家概念的轉變
隨著遊戲和娛樂領域與互聯網的結合,“玩家”這一身份變得複雜。以往,玩家隻是享受遊戲的休閑者,而現在,他們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助力互聯網產業成長的“數字勞動者”。特別是在從獨立遊戲到網絡遊戲的普及過程中,這種變化尤為突出。以21世紀初的《傳奇》等網絡遊戲為例,玩家的行為模式開始顯現出勞動化的趨勢。
玩遊戲時,玩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。這在某種程度上,相當於在創造價值。數據表明,熱門網絡遊戲的玩家,平均每周花費超過10小時在遊戲上。這些時間積累的數據,對遊戲公司來說是一筆財富。然而,玩家往往並未意識到,他們已經變成了“數字勞工”。
數字勞工的生存困境
在我國互聯網行業,所謂的“數字勞工”從事著各式各樣的工作。盡管這些形式不能全麵反映整個行業的狀況,但他們的勞動被剝削和生活的艱難卻顯而易見。眾多兼職的網絡作者,他們常常加班加點,收入卻微薄,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可能隻能拿到幾十元的報酬。
從事數據標注的工作人員,日複一日地長時間麵對電腦,重複著同樣的動作。他們的工作環境既單調又無趣,工作量又非常重。由於長時間勞累,許多人身體出現了各種不適,但微薄的收入卻難以承擔高昂的醫療開支。
產業中的“同意”機製
在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活動中,存在著一種“共識”的機製。資本家運用各種方法,如化解衝突、設計製度等,與勞動者形成共識。比如在工廠,他們會將員工間偶爾的爭執歸因於工作態度的不同,以此促使員工集中精力工作,而非對薪酬體係產生質疑。
踏入數字資本主義時代,互聯網行業廣泛運用了這一“共識”機製。遊戲企業設計了多樣的激勵機製,讓玩家誤以為是在為自己爭取福利,實則是在為廠商賺取更多利潤。玩家在享受獎勵的愉悅中,並未察覺自己已接受了這種工作模式。
數字資本的擴張
數字資本已從工廠蔓延至家庭,使得家庭環境愈發受製於生產者的盈利需求。現在,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絡在家兼職,例如為電商平台提供客戶服務。看似能自主規劃時間,實則工作時間卻不斷延長。
社會難以擺脫數字資本主義的“捕捉”。在社交平台上,用戶每日分享的內容、瀏覽和點讚的數據,都轉化為平台的商業資產。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,為平台貢獻了巨大的價值。
抵抗行動的興起
數字資本主義的影響逐漸顯現,由此湧現出不少反抗舉措。在這些行動中,非盈利性質的、不依賴版權的網絡內容創作與傳播變得尤為關鍵。比如,某些開源遊戲模組社群,成員們自主製作並分享遊戲資源,成功擺脫了商業資本的束縛。
普通民眾通過數字技術采取“借用”手段來對抗數字資本的獨裁。比如,有些用戶規避平台的廣告規定來觀看視頻,盡管這種做法可能觸及法律界限,但它有助於減輕個人行為的過度勞動和商品化傾向。
抵抗行為的爭議
數字勞工的“盜用”做法引起了爭議。雖然其初衷是推廣言論自由,但卻損害了傳播的公正和平等。那些規避付費規定來觀看影視作品的行為,使得影視製作者的收益受到損害,同時也阻礙了行業的良性發展。
這種行為可能導致數字勞工遭受持續的抵製和壓迫。平台會運用多種技術措施來遏製這種“擾亂”行為,使用戶可能麵臨賬號被封禁等後果。在數字時代,如何協調言論自由與公平性,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。
你認為數字勞工的抗爭能否真正改善他們的處境?快點讚、轉發,並分享你的觀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