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下電子支付發展極為迅速,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引發了廣泛關注,那它到底能在哪些方麵帶來改變?
央行數字貨幣定義
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,呈數字形態,由中央銀行發行,國家主權信用為其提供擔保。中國人民銀行將其與電子支付相融合,稱作 DCEP,也就是人民幣的電子版。它如同現金,憑借國家信用擔保,屬於法定貨幣,效力與現金一致。在各類商業交易中,使用央行數字貨幣進行交易以及使用現金進行交易,這兩種方式都能獲得法律的保障。
功能優勢體現
央行數字貨幣與支付寶、微信等支付方式存在差異,其優勢較為顯著。它無需依托銀行賬戶,即便處於離線狀態,隻要具備數字貨幣錢包,即可進行支付。在一些偏遠地區網絡缺失的情況下,依然能夠完成支付行為。例如在山區收取農產品時,借助央行數字貨幣能夠直接開展交易,無需為網絡問題而擔憂。
使用場景特點
央行數字貨幣適用於小額業務場景,也適用於零售業務場景,還適用於高頻業務場景。它不支付利息,與紙幣差別不大。在生活中,像購買早餐這種金額小的消費,以及乘坐公交這種頻率高的消費,使用央行數字貨幣很便捷,就如同使用紙幣那般簡單。
與其他貨幣區別
央行要發行的數字貨幣與 Libra 存在差異。Libra 需借助區塊鏈技術構建一個去中心加盟鏈的網絡體係,且僅運行專用的加密貨幣 Libra,不會有其他法定貨幣。然而,央行的數字貨幣不會取代現有的人民幣體係,而是作為人民幣體係的一種補充與升級。
發行的必要性
當前,現鈔與電子支付存在一些問題。紙鈔和硬幣容易被匿名偽造,這就存在著洗錢以及恐怖融資的風險。中國第三方支付普及後,現金支付的狀況變得不太好。2015 年之後,銀行卡取現呈現出負增長的態勢。推行數字貨幣可以應對實物現金流轉下降的情況,也有助於央行應對私人數字貨幣帶來的挑戰。
發行的現實意義
發行數字貨幣能提升效率且降低成本。在主要靠現金支付的情況下,央行和銀行業金融機構運作現金的成本非常大。而且,發行的現金數量越大,它們承受的負擔就越重。數字貨幣可以切實地解決這個問題,從而提升支付效率。專家們認為,數字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。對於央行數字貨幣來說,不是要不要推行的問題,而是需要加快布局。蘇寧金融研究院的副院長薛洪言指出,在很多場景中它可以替代現金,但無法完全取代現金,原因是現金具有真正的匿名性。
數字貨幣已經誕生了,這表明一場貨幣革命開始了。那麽,它究竟能否完全替代現金支付並成為主流?大家可在評論區留言進行討論。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價值,記得點讚並且分享。